前言
其实这篇文章是我2021年一月到四月一系列调研的结果。在即将奔三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局前,我必须要行动起来了,首先要从职业发展上做好规划以更好的应对未来变化。
目前从事的互联网软件行业是青春饭行业,做技术很难、很少有人能够形成自己的壁垒,从调研来看技术最终都是要落地服务于业务,没有业务赋能的技术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明白了这一点就决定了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有发展前景和自己相对喜欢、想对好转型的行业。
经过调研我从各种潜力行业中选出了大健康行业。其实大健康行业也是非常广泛的一个称呼,其内部涵盖重多的垂直领域,例如制药、问诊、互联网医院、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企业医生、药店连锁等等等,每一个垂直领域都大有可为。未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应的大健康行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未来在大健康行业各垂直领域,谁能抢占先机,谁能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谁将笑到最后。
其实我个人更希望进入健康管理类、家庭医生类、企业医生类这种服务性质的大健康垂直领域。为什么呢?首先今后的互联网一定是服务性质的,其次服务行业更能与大健康相契合,最后服务行业更接近用户更容易形成自身的壁垒。
职业规划思考
不做技术,要做能积累技术或业务的职业,要做能接触上下游产业链的职业。
以目前了解到的大健康可从事职业大体分为:技术、产品、项目、销售、运营、医护专业、业务负责人等,不一定全面但是能够展现当前的职业分类,无论是做哪一项首先是自己具备相应的能力可以适应岗位,其次是在本岗位内着重向大健康业务方向发展,最终目标是成为一个沟通产业上下游的专业业务人才。
三十岁以后要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打造自己的长板(团队管理/向上管理/业务专业性),做好向上管理,避免在无效的忙碌中虚度光阴。
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持续学习
进入有发展前景行业的高科技企业,以此来顺应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潮流来了,对抗是无意义的。
养老行业/大健康行业的常青藤职业是什么?
当前行业/工作选择后40-50岁会是什么状态?
哪有什么一成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心态要放平。人生如戏,规划的再好也抵不过命运,享受当下,关注未来。这个岁数还能有体面收入的职业以现在的角度整理如下:
- 公务员
- 投资人
- 企业高管
- 合伙人
- 自己创业当老板
40-50岁时的状态现在还没有办法想象,时代变化太快,那个时候眼界,人脉,资本(这三点很重要,年纪越大越重要)都会不一样或许选择更多,能做的只是现在的选择要选好,认真对待当前每一步。
自身发展规划
内卷化、996、阶级固化等等等,这些新名词压的普通年轻人喘不过气,无数的人在焦炉中度过,在压迫中挣扎。很不幸我也是其中一员并且对此深恶痛绝,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现在所谓的努力、吃苦真的能实现阶级的提升吗?打工人可以翻身吗?或许可以,但是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现实。问一问自己这是自己想要的吗?
二十岁之前你想要的或许是学习
三十岁之前你想要的或许是努力奋斗
四十岁之前你想要的或许是陪伴家人
五十岁或许想要的是身体健康
……
需求和欲望实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能做的是适应变化或者做的更好一点是提早为变化做准备。
经过一番思考,我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 健康:一切的基础,不多说
- 钱够用:不攀比,不追风,做好自己,钱够用,知足常乐
- 能抵御风险:能力、金钱等可以抵御未来未知的风险,例如买保险
- 时间自由:这点也是最难实现的或者说最难放下的,所谓的高收入比定是自身的牺牲,这个牺牲可以是身体、家庭但一定包含时间,打工人自不必多说,打工人的时间就是老板的,创业者在前期或者中期也是时间的努力,除非达到已成程度后可以实现时间自由。
结合自己想要的做个简要规划:
规划一:发展计划(积累人脉):技术管理->产品专家->业务负责人->行业专家->企业高管
规划二:公务员+第二副业(投资人/up主等)
- 2021-工资不降,实现时间相对自由,进入大健康行业
- 2022-以考公务员为主+大健康发展为辅助
- 2023-以考公务员为主+转大健康产品岗位
- 2024-以考公务员为主+大健康产品发展为辅助
- 2025-安心进入大健康行业,制定下一个五年计划
2023年10月30一些新的思考
目前针对职业,摆在面前的就三条选择:
1、考进上海编制获得长期持续的稳定收入,这样可以有精力做第二曲线
2、进入央企/国企/私企,长期稳定下来
3、发展第二曲线
这三点其实是三个目标,同一时间不可能同时进行,所以要抓住重点去做,这样就会诞生如下问题:
问题一:考进上海编制的难度和可行性是怎么样的?
关系户问题:关系户肯定有,但并非完全垄断,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很公平的
更容易考进的条件:招考单位更希望你是家庭殷实、在上海稳定发展、直系亲属稳定或者是编制体系内的人群
关于难度:市区难度更大,郊区难度相对小
问题二:在上海进入央企或国企的可行性?
可能性还是有的,此类企业上海相对多一些,但社招岗位少,进入想要有编制的可能性为零,几乎都是合同制。
想要进去,技术是第一要素!
问题三:私企真的能成为终身职业的归宿吗?
极大概率不能
1.极少数人做到上层管理层或者特殊技能被留下
2.绝大部分人年龄到了被优化
3.少数人成为行业专家并积累人脉,年纪大了后自己单干。或者依靠自己的第二成长曲线
其实在私企最好的归宿就是不断成长自己,目的是为了以后单干
问题四:对普通人来讲,为自己打工是不是才是最终出路?
1.进入体制
2.在主业中积累人脉成为行业专家,后期创业
3.成功构建第二成长曲线
结论:
1.考编肯定要考,有机会有资格不要让自己后面后悔。优先级最高,因为这是相对最容易的事情。
2.第二曲线要做,没有持久的工作特别是私企,即使编制也要做了去贴补家用。优先级其次,长期性行为且失业时能成为一个倚仗。
3.换工作也要做,目的是想要更闲更稳且有利于考编,不能满足目的的工作不换,24年努力一年,不行就彻底不换了。优先级最低,可以不断去尝试来了解市场行情,只选自己喜欢的行业,最终还是无法避免被裁员。
时间怎么协调?
1/2/3月留给考编,其它时间轮训式学习与第二曲线
核心思想
做人做事要有魄力要豪迈不能小家子气,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 志向要远大,要去创业,有房有车不是目标,而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产物
- 目标要与赚钱相结合,这是个现实的事情,我们学习、工作为了什么?归根揭底就是赚钱,给亲人创造好的生活,没有钱的目标都是扯淡
- 要不停的忙碌,不停的折腾,不停的赚钱(包括理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顺势而为
- 唯一公平的只有时间
- 人脉资源非常重要,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注意:
1、“各行业或职业调研”+“人生规划”+本篇文章,三篇文章是关于职业和规划方面的精髓,可以反复研读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原文超链接,感谢各位看官!!!
本文出自:monkeyGeek
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