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35岁失业后会陷入人生低谷

前言

前一段时间在知乎偶然看到一个提问,问题大意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在35岁事业后容易陷入人生低谷”,看了网友的讨论回复后勾起了我的兴趣,细细想来确实是这么回事。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企业的招聘需求是35岁一下,那么以上的人怎么办?

其实这都是一类问题,即年龄的逐步增长所产生的自身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

需要说明一下本人在写这篇文章时还不到三十岁更没有三十五岁,仅仅是此类问题勾起了我的兴趣特写下本文做粗浅讨论,肯定有思维逻辑缺陷的地方,望有幸看到的看客海涵。


三十岁

在聊三十五岁之前我们可以首先聊一下三十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35岁,为什么不是30、34、36、40岁呢?其实总的来说34,35,36差别不大,之所以选择三十五岁是因为它介于30与40的中间位置,具备代表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三十岁是比较特殊的,需要仔细思考一下。

古人说三十而立,一个立字有众多的解读,被流传甚广的就是在三十岁一定要有车有房有老婆有孩子即归根结底是有钱。其实这是对这句话的误解,三十而立并不是物质上的追求,古人更多表达的是思想上的进步。哪些进步呢?比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自己完整的三观、有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有自己的价值行为标准等。

三十岁并不是终点而恰恰是另一段征程的开始。

或许在三十岁这个阶段大多数人刚成家立业,刚刚进入另一段征程,大家鼓足了干劲对事业进步与家庭进步而奋斗,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感受不到危机的,感受最多的是工作奋斗所带给自己的成就感、满足感。


四十岁

三十岁到四十岁一晃十年就过去了,从刚开始对生活、事业的迷茫到确定了自己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整个过程下来得到的结果是确定的、稳定的未来。可以在这个阶段一眼看到自己的后半生,当一且都已知晓后心终反而不慌了,一切看淡,不服就干。

所以说,我认为四十岁是踏着三十五岁的煎熬历程走出来的,正是有前面的铺垫才能有四十岁的坦然。即使失业,面对这种小波浪也不容易撼动四十岁大叔沉稳的内询了。


三十五岁

三十五岁是人生中煎熬时期的代表时间点,并不是说三十五岁一定焦虑,而是用三十五岁代表焦虑更贴切而已。

通过上面的三十岁、四十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三十五岁正处在变与不变的交替节点,如果事业和家庭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眼看着四十将近,内心的焦虑与生活的压力会越发的凸显。在这种压力下本就被社会鞭打的脆弱内心更是雪上加霜,面对没有起色的事业、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一天天年迈的父母、生活的琐碎、增长的年龄…这个时候如果在经历一些风浪,例如失业,那么读者们自己品品,是不是想从富士康楼上跳下来。


根本原因

  • 期望太高

和平年代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好了,不要整天想着改变世界,改变别人,能把自己管住,能把自己控制好就可以了。欲望既能助人也能害人,理性的审视自己,认识真实的自己。

  • 规划不足

有目标、有行动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条件,这两点都做不到的话,你还是躺床上玩手机吧。

  • 抗风险能力弱

工作不是全部,人类终生最求的其实是精神自由。这种自由太过于遥不可及,不过我们需要明白在这个最求的过程中要让自己努力生存下去,那么抗风险能力就非常重要了。工作之余发展下自己的爱好,或许这就是危机发生后的救命稻草。

  • 缺乏一个乐观的心态

知足常乐,真正的自由是能拿得起放得下,我们之所以会被社会鞭策归根揭底是心态没有调整好,这一点不多言,懂的自然懂。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原文超链接,感谢各位看官!!!

本文出自:monkeyGeek

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探讨!

monkeyGeek
#

评论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